初冬的宁夏贺兰山,山峰嵯峨,碧空澄澈。11月12日,记者从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火车站出发,登上开往贺兰山腹地的“石炭井号”绿皮火车。
“咦?不一样了,完全变了。那些洗储煤场都不见了。”“以前这山里到处是煤矿,现在工矿区废弃了,没想到还火成了影视拍摄基地!”车厢里,有人望着窗外慨叹。循声一问,原来是周末结伴到原石炭井矿区旅游的人。
石嘴山,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重点布局的老工业基地,曾产生了宁夏的“第一吨煤”“第一炉钢”“第一度电”。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,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们在贺兰山下拓荒创业,一座因工矿而生的城市开始崛起。进入新世纪包養,煤炭等传统产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,留下了洗煤厂、运煤铁路线、工矿区等大量工业遗存。
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“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,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”。如何在保护中活化利用工业遗存,更好地传承奋斗精神?石嘴山在大力发展工业文化旅游中找到了新路径。
“百里矿区”蝶变生态景区
初冬,来到贺兰山深处的大磴沟,山坡小树迎着暖阳轻轻摇动,叶片泛起的光如钻石般闪耀。
“哐当哐当……”开行超过半个世纪的7525次绿皮火车穿越山谷,缓缓停靠在大磴沟站。乘客三三两两走出车厢,再次踏上这片曾被黑煤“侵染”的土包養地,环顾四周,既熟悉又陌生。寒风中,60岁的退休老矿工于锦亮伸手挡了一下刺眼的光线:“到底是不一样了,几十年走过,这里告别采煤历史,看见青山了。”
登上一处煤矸石堆积的渣台,眺望远处,采煤留下的矿坑散落在山坳,高低起伏的渣台上,经过削坡覆土栽下的连片树苗站得笔直。“刚进山那会儿,啥都没有,第一件事就是搭地窝子,坡上挖坑,坑上搭檩条、铺草、压毛毡,住处就有了。大风一来,沙子吹得这天连个缝儿都没有……”于锦亮几句话将大家的思绪带回到过去。
贺兰山,以巍峨身躯阻挡了腾格里沙漠侵袭,拦截了西伯利亚寒流的东进,护佑着宁夏“塞上江南”的富饶美丽。据《马可·波罗游记》记载,这里有一种“黑色的、会燃烧的石头”,即后来享誉世界的“太西煤”。自元代开始,贺兰山的煤矿开采就未停止过。20世纪五六十年代,作为国家重点布局建设的煤炭基地,石嘴山迎来了全国各地的建设大军。煤矿富集的贺兰山一带,成了名副其实的“百里矿区”。
进入新世纪,随着煤炭日渐枯竭,煤企关闭退出,人员大量流失。同一时间,贺兰山生态整治修复的战役打响。2017年以来,贺兰山石嘴山段累计完成整治点位278处,关闭退出煤矿39家、非煤矿山61家、涉煤企业582家,治理无主渣台4156亩,整治废弃矿坑13处,修复生态面积146平方公里。
“前些年,我们每年都来给矿工做体检,用六七根棉签才能擦出肤色、找着血管,路上的煤灰能没过脚面。现在这里扒掉了那层煤黑皮,露出了绿水青山。”石嘴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体检中心主任姚刚曾是这山里的常客,如今故地重游,不免感慨。
大山的“伤疤”逐渐愈合,“沸腾”的群山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美丽,大量散落的工矿遗址该何去何从?根据工业遗产普查分析,石嘴山市共有工业旅游资源点48处,大部分是三线建设时期布局建设的煤炭、电力、钢铁、有色金属等工业企业遗址。“这些工业遗产浓缩了石嘴山工业文明转型升级的历史,具有丰富的历史、文化和艺术价值,通过发展工业文化旅游保护利用这笔财富,可以激励更多人投身工业现代化建设。”对于活化利用工业遗产,石嘴山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局长马铁军有股子执着的劲儿。
在不断探索中,石嘴山“重温绿皮火车时光、踏寻宁夏工业记忆”等工业文化旅游线路开启,曾串联沿线煤矿的绿皮火车冠名“石炭井号”后,乘客不再是往返于矿区之间的职工,而是熙熙攘攘的游人。全程票价不到10元,沿线可以看洗煤厂、老矿区,很多半辈子待在这大山里的人,时常会回“家”看看。
潮流体育运动也在贺兰山兴起。不久前,贺兰山汽车越野文化嘉年华活动中,全国各地的顶级赛车手在贺兰山约80公里的赛道上领略险峻奇绝的峡谷、蜿蜒曲折的河道、绵延百里的矿区,现场观赛游客达6万人次。还有徒步穿越贺兰山活动,众多参与者在用脚步丈量大山中感受沧桑巨变。
工业遗迹化身文旅地标
穿行贺兰山间,夕阳下的石炭井街区有一种复古的美。如织人流中,偶尔传来急促的自行车铃铛声,古朴的街道因“粮油供应站”“北方家电经营部”“红光百货市场”等颇有年代感的招牌,平添了几分繁华……一部讲述二三十年前刑侦破案故事的电视剧正在这里拍摄。
“一年四季拍剧的特别多,来过的导演都说,做旧都做不出这效果。最关键的是,一个半小时车程就能找到沙漠、戈壁、湖泊、草原、城市等迥异的地貌和场景,剧组转场成本非常低。”负责影视外联地接的90后小伙房全振是石炭井的常客。
石炭井,“沟产烟煤,质坚有光,故名为石炭”。1958年开始,四面八方的建设队伍在这里开矿采煤、建医院、办学校,石炭井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矿行政区。“高峰时,13万人在此居住生活,医院、商场、学校、餐馆、影院、澡堂等一应俱全,消费一度引领宁夏潮流。”曾经在石炭井矿区工作,退休后返聘到石炭井街道办事处的葛义红说。
因“煤”烙上了工矿文化的印记,石炭井的命运跌宕起伏。一煤枯,百业衰。2022年,石炭井常住人口锐减至两三百人,行政建制也从市辖区降格为街道。然而,短暂“休眠”的小镇并没有就此消沉下去,引入影视作品拍摄成了石炭井“复活”的重要途径。
“我们和北京电影学院合作,在石炭井成立影视创作实践基地,开展人才培养和拍摄合作,《万里归途》《山海情》等40多部影片在这里取景拍摄。石炭井工业文旅影视小镇的名气越发响亮,今年吸引游客近13万人次。”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石炭井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兰恩赦告诉记者,目前,这里正在建设影视体验馆,发展道具租赁,储备群众演员,为影视拍摄提供上下游配套服务。
工业遗存的“复活”,可不止这大山里。走进大武口洗煤厂工业遗址公园,黑灰色洗煤设备上,岁月洗礼过的大字标语仍释放着激情,“到大西北去,到三线去,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”。大武口洗煤厂始建于1960年,是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焦精煤洗选加工基地,2016年停产,2020年作为工业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。
“老一辈建设者一进这厂子,激动得抹泪,他们讲起那段奋斗历史,可不输我这个专业讲解员。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过来旅游。”大武口洗煤厂工业遗址公园讲解员马杰说,我们年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。
塑造弘扬奋斗不息的城市品格
石嘴山,是什么模样?“黑乎乎的巷道,沉甸甸的风包養平台推薦镐,聚多少煤尘,经多少辛劳,才结晶出这一漂亮的微笑”“喧腾的漫天黑尘从此消散沉落归于山体,贺兰山开始缝合被切割的伤口”“我看见了成片的绿色,树们携手抱团前行,成就了大武口森林公园绿色的翡翠”……在《名家笔下的石嘴山》一书中,上百位作者给出了不同答案。
作为移民之城、工业之城、山水之城,石嘴山有许许多多变化,但“自强不息、奋斗不止”的城市品格一直未变。“在它最辉煌的时期,经济总量几乎是宁夏的半壁江山,为新中国经济建设作出贡献。这种自然天成的雄心勃勃,至今仍是这一方水土的人们为之自豪的精神动力。我们要做好挖掘、保护和传承,让更多人读懂石嘴山砥砺奋进、接续奋斗的精神密码,以昂扬向上包養網 花園的精神面貌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包養化建设。”石嘴山市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王正儒说。
脱胎于工业文明的城市文学,成为传承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。今年,石嘴山设立宁夏首个城市文学奖,提出打造“城市文学、工矿文艺”新高地,还启动“爱上一座城——我和石嘴山的故事”大型群众性征文活动,短短三个月就征集到700多篇投稿,近三分之一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外,覆盖安徽、辽宁、新疆、北京、上海等21个省区市。
“从文学形象的角度彰显石嘴山鲜明的‘山水文化’‘移民文化’‘工业文化’特色,不仅提高了石嘴山这座城市在中国文学版图中的辨识度,也为城市发展持续凝聚力量。”宁夏文联主席郭文斌说。
作为“支边二代”,石嘴山市摄影家协会主席芦有碳,持续用镜头关注记录城市变迁。“我兄弟俩一个叫‘有碳’,一个叫‘有煤’,从名字就能读出老父亲当年的初心,就是洗选出更多更好的煤炭,保障国家建设。”芦有碳告诉记者,这些年,他拍摄了大量当地工矿、山水、城市、街区等照片,还参与组织策划工业文化摄影展,为更多人了解石嘴山的工业历史和城市故事打开一扇窗。
根据石嘴山市最新出台的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,将支持有条件的工业遗产、老旧厂房等发展工业旅游,打造一批工业旅游景区和文创空间,开展科普教育、研学实践、劳动教育等,更好地传承工业历史、塑造城市品格。
同时,有关专家提出,当前,石嘴山发展工业文化旅游还存在业态功能不够完善、产业体系不够完整等亟待破解的难题。
据了解,针对这些难题,下一步,石嘴山将把研学、文化、非遗、商业、科技等元素融入现有工业旅游项目,进一步丰富业态载体、提升品质,完善多元化的工业旅游产品体系。同时继续擦亮文化品牌,充分利用具有历史价值的工业遗址等,将工业旅游与红色旅游融合,为推动石嘴山市各项事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。
發佈留言